“比特派是什么时候出的?” 这一问题的答案,需结合其产品属性与法律定性综合看待:比特派于 2014 年上线,是早期面向虚拟货币用户的数字钱包工具,但其诞生早、运营久的特点,丝毫无法改变其在我国的非法属性,使用过程中暗藏资产被盗与法律追责的双重风险。
从产品背景来看,比特派的诞生与早期加密货币市场的野蛮生长相伴。2014 年,随着比特币等虚拟货币逐步进入公众视野,数字钱包需求开始显现,比特派顺势上线,主打 “多链资产管理”“离线签名” 等功能,一度成为部分虚拟货币用户的选择。作为较早进入市场的钱包工具,其积累了一定用户基础,但这并非 “安全合规” 的证明 —— 早期加密货币领域缺乏监管约束,此类工具的诞生本质是为非法交易提供配套服务,与我国后续明确的金融监管方向完全相悖。
运营实践中,比特派的安全漏洞已造成多起重大资产损失事件。最典型的是 2021 年宁波首例大型盗币案,受害人徐某使用比特派钱包存储泰达币,却因设备中木马病毒导致助记词被窃,161 万余个泰达币遭盗取,随后犯罪团伙还通过替换收款地址的方式,从其好友处骗取更多虚拟货币,总损失折合人民币超 3800 万元。此类案例并非个例,比特派虽宣称具备安全防护功能,但虚拟货币钱包的 “私钥自持” 模式,意味着一旦出现技术漏洞或用户操作失误,资产便面临不可逆损失,且平台不会承担赔偿责任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当前境内用户获取比特派的渠道多为非法第三方,下载的安装包可能被篡改植入恶意代码,进一步放大盗币风险。
最核心的风险在于其行为本身的违法性。根据我国十部委 2021 年发布的通知,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存储服务属非法金融活动,比特派的核心功能已明确触犯监管红线。实践中,使用比特派的用户多涉及虚拟货币交易、转移等行为,即便未直接参与犯罪,相关民事活动也不受法律保护 —— 若因钱包被盗或平台问题产生纠纷,法院会因交易非法驳回维权诉求。更严重的是,若协助他人通过比特派转移涉案资金,可能构成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,2025 年多地警方通报的涉虚拟货币案件中,就有嫌疑人利用此类钱包洗白赃款,最终面临刑事处罚。
在此郑重提醒:切勿因 “比特派上线早” 就轻信其安全性,其非法工具的本质从未改变。我国唯一合法的数字货币是央行数字人民币,任何虚拟货币钱包均属风险载体,远离此类工具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根本。若发现相关非法推广线索,应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。